对大众来说,医院手术室是个神秘的地方,麻醉医生是个神秘的职业。他们的工作在幕后,不为大多数人们所了解,但是在医疗届,麻醉医生又被称为手术室的内科医生,他们在保障手术顺利开展,保护病人生命安全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医学界还流行着一句话:“手术治病,麻醉保命,只有小手术,没有小麻醉。”每一台手术的顺利完成,不仅需要外科医生,也离不开默默守护、保驾护航的人——麻醉医生。手术期间,麻醉医生让患者无痛的同时,始终护佑着患者的生命,手术之外,麻醉医师在舒适化医疗、镇痛、抢救等多个治疗场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枣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手术麻醉科副主任李兴旺就是这样一位在平凡工作岗位上,甘于幕后,默默奉献的工作者。
一、扎根一线,敢于接受挑战
李兴旺,男,汉族,湖北枣阳人,1996年医学院毕业后到枣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工作,从一名初学者到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手术麻醉科医生再到手术麻醉科副主任,一直工作在临床一线,兢兢业业,踏实肯干,现在每年完成600多台麻醉,主持和参加抢救30余次,每天完成自己麻醉工作的同时,还主动帮助解决科室同事遇到的疑难麻醉。遇到高危手术麻醉,毫不退缩,勇于担当,带领同事们,保障了一个又一个高危手术病人手术的顺利完成。
2021年10-11月,手术麻醉科手术量大,可科室有多位医生进修、休产假,人员不足。面对骨科手术高龄、高危病人较多,李兴旺主动请缨,在骨科手术间连续工作一个多月,经常加班到晚上七八点,完成多例疑难麻醉。其中有一例强直性关节炎病人需手术,患者身体呈“折刀状”,脊柱呈“竹节样”改变,头颈不能活动,张口仅有2厘米,常规方式难于完成麻醉。李兴旺积极与骨科医生沟通病人病情,参加会诊,掌握病人第一手资料,而后又在科室开展病例讨论,集思广益,制定详实的麻醉方案。
手术日做好应急准备,在可视喉镜下试插管不能完成,但如果不能插管,病人的生命安全就不能得到保障,手术麻醉将不能进行。随后采取电子纤支镜引导下插管,病人头颈不能活动,口腔狭小,器械操作空间有限,一时难以窥见声门,显示屏也花白一片,这时就需要麻醉医生有过硬的技术和足够的耐性,判断口咽和喉咽结构。李兴旺经过十多分钟的摸索,终于为此例困难气道患者找到声门,插管成功。当插管成功的那一刻,整个手术团队揪着的心终于放下来,病人安全了,顺利在全麻下完成了手术。但手术完成不代表麻醉工作的完成,患者是困难插管,复苏拔管更是充满了风险。手术后李兴旺还必须守候在病人旁边,静静等待病人醒来。病人的特殊性,带来麻醉处理的特殊性,不能常规拮抗、拔管,以免麻药残余作用造成拔管后呼吸抑制,必须等待患者麻药自身代谢完全。经过漫长的一个小时,患者终于各方面指标达到要求,李兴旺凭着多年麻醉医生的敏锐性,专门制定了拔管的B计划,先通过气管导管放入一根塑胶引导管,然后再顺着引导管拔出气管导管,观察病人的呼吸,如果不好可以顺着引导管再插入气管导管。按照计划进行后,病人呼吸良好,拔出引导管。看着恢复如初的病人,李兴旺才真正的在心里舒了一口气。也许病人和病人家属永远也不知道手术麻醉经历了怎样的波涛汹涌,更不知道麻醉医生为此付出了多少心血和汗水,但是看着患者平安送出手术室,看到家属一脸轻松的表情,那可能就是最好的回报。
二、爱岗敬业,善于超越自我
李兴旺常说的一句话:干一行,爱一行;干一行 钻一行。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上班的时间,他都习惯更早一些赶到医院。从进入手术室,换上绿色手术服的那一刻开始,便开启一天的工作,等到下班走出医院那一刻,大多已是披星戴月。李兴旺常自嘲,他们是一群“见不到日光的人”。同时麻醉工作是一个严谨且高危的工作,他们要处理患者的高危状态,当患者术中发生意外时,需要在三五分钟内快速作出判断;使用的毒麻类药物也属于高危品,被严格管控,用不好是毒药,用得好才是麻药。他们的工作非常累,精神总是要保持高度紧张。但他们又往往能苦中作乐,看到一个个病人安全无痛送出手术室,觉得自己工作是有价值的,在这个岗位上工作是无尚光荣的。
2016年,由于经常不规律饮食,李兴旺患上胆囊结石,手术后一周他立即回到工作岗位。因为当年是医院创三之年,人人在争先,个个在奉献。作为麻醉科副主任,李兴旺自然需要身先士卒,协助主任,带领同事,加班加点做好科室的各项工作。在创三工作中,他和几位同事一道,加班加点完成了几百项的科室制度、职责、规范、流程的制定和修改,并进行了数十场的培训和考核,和科室同事一起进行了多项演练,按照三级医院实施细则将科室各项工作进行落实和规范。在三级医院创建现场检查期间和主任、护士长一起制定迎检方案,周密安排,在多组同时入科进行检查时按照预案,有条不紊,很好地完成了迎检工作,科室也获得了医院的创三优秀奖,并为2020年创建三甲医院积累了宝贵经验。
工作中精益求精,磨炼临床技能,开展适宜新技术,提高病人救治能力、解决病人病痛。对自已不断提高要求,以期达到医院领导殷切希望。临床中开展多项新技术,其中在襄阳同级医院第一个开展了自体血回收技术,协助心胸外科抢救多名心脏破裂的病人,荆楚网还对此进行了专题报道。目前自体血回收技术己广泛在大出血病人救治中使用,可以让病人用自己的血救自己的命。开展的病人自控镇痛、喉罩联合区域麻醉、电子纤支镜引导插管等技术也在病人救治、舒适化医疗中充分运用,改善了病人手术体验,促进病人了快速康复。2015年医院搬入新院后,一位同事的父亲出现术后谵妄,医院随之开展了“改善患者就医体验”的活动。他从这个病例入手,通过临床观察、对比,文献搜索,找出问题所在,得出自己的结论,并将此结论作为一篇论文发表在《实用临床医药杂志》上。目前,在他的带领下,手术患者通过麻醉技术干预,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大幅下降。他还善于总结临床经验,将所做的一例罕见小儿先心病法洛四联症急诊阑尾炎手术麻醉进行经验总结,发表在国内麻醉学顶尖杂志《临床麻醉学杂志》上,这也是襄阳市同级医院第一篇在此杂志发表的论文。
三、临危受命,勇于先锋出战
2022年12月中旬,由于疫情防控政策和形势变化,新冠病人猛增,住院危重病人直线上升。面对这种危急情况,医院领导审时度势,做出成立插管小分队的正确决定。院长杨建强任命李兴旺为插管小分队的队长,负责组建插管小分队。他接到命令后半个小时内完成了人员选配和工作安排。他将6人分成3组,每组两人,他亲自带一组,24小时在科室值班,有需要紧急气管插管的病人,快速冲上去,抢救病人。气管插管,是与病毒最近距离的较量,是危重症患者的最后一线生机,也是新冠病毒气溶胶最密集,传染性最强的操作。在急救插管期间经常会有病人的分泌物喷溅他们的面屏、防护服上,但全队没有一个人退缩,没有一个人说苦叫累的。全队人员枕戈待旦,夜以继日的守候病人的安宁。特别在春节期间,李兴旺带领大家放弃休息,仍然坚守工作岗位上,在疫情肆虐期间,他们与疫情争分夺秒,生死时速间完成急救插管60余例,直面生死,无惧无悔,没有辜负作为医者的责任和使命,没有辜负医院领导的重托和期望。
正月初二,急诊科来了一个六十多岁严重缺氧的女病人,意识消失,呼吸困难,血氧饱和度只有70%,病情危急,需要急救插管。接到急诊科的电话,值班小组快速拿上装备,奔向急诊科,经过现场评估,患者肥胖、短颈 、舌体大,咬肌紧张,口腔气管充满痰液,是困难气道,经试插后不能成功,只能面罩给氧,维持呼吸。病情就是命令,小组人员快速拨通李兴旺的电话,他第一时间赶到病人身边,此时病人呼吸已经极度困难,全身青紫,心率开始下降,随时心跳会停。再不打开气道,控制病人呼吸,后果将不堪设想。李兴旺马上做出决定:一组人给家属谈话准备有创气道,一组人紧急胸外按压,准备硬膜外穿刺包。在胸外按压的同时,硬膜外包从手术室及时送到。正当大家疑惑为什么要硬膜外穿刺包时,他已经开始给病人颈部消毒了。他快速用硬膜外穿刺针进行环甲膜穿刺,让病人呼吸有“一线天”,同时通过硬膜外针向病人口腔方向送入硬膜外导管,几番调整终于从口腔拽出硬膜外管,在不使用喉镜打开口腔的情况下,完成了逆行插管。病人气道终于建立,呼吸机支持呼吸下,病人血氧心率逐步上升,生命体征也逐渐稳定,这时候,李兴旺才感觉到防护服下衣服已全部被汗水浸湿。可能只有亲历现场的人才能感受到那是怎样的惊心动魄,但李兴旺却说当时只有一个念头,想尽一切办法把病人从死亡线拉回来,只要有1%的希望,就付出100%努力!
回望过去,李兴旺总是在医院领导的关心和指导下得到历练和成长,总是在在同事们的支持和帮助下取得进步,总是在为病人解决病痛中积蓄力量。从事麻醉工作二十多年,他一直坚信“没有安全的麻醉药,只有安全的麻醉医师”,并恪守于心,笃之于行。